信息中心
19日,采访团一行来到了沾化渔鼓戏剧团,一起欣赏了精彩的剧目《烂筐子》,演员们精彩的表演不时逗得大家哈哈大笑。滨州市沾化区文联副主席、 沾化渔鼓戏剧团团长王春贞向记者介绍,沾化渔鼓戏剧团的前身是沾化吕剧团,2006年前,虽然沾化县吕剧团还在,但也像大多数县级剧团一样几近瘫痪,一年 到头演不了几场戏,演职人员开出租、摆地摊、卖衣服、开饭店,七零八落,干什么的都有。
2005年4月29日,他竞争上岗,担任剧团团长,决定重振剧团事业。此后,剧团在县内和周边县区四处奔波,舞蹈、小品、相声和戏曲联唱等什么 都演,虽然有了起色,但王春贞却深感难以为继。后来听说,沾化当地就有一个稀有剧种--渔鼓戏,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较高的艺术性,但却面临着失传的境地, 他决定一试,仅用一天的时间,有关部门领导就批准了王春贞的这一设想。
2006年3月,王春贞和高树军、王增旭等有关人员赶到了渔鼓戏发祥地胡营村,向边洪志等4位仅在的渔鼓戏老艺人虚心求教。他们与老艺人们同吃 同住一个多月,抢救整理出了老艺人所能记忆的《二度》、《高老庄》、《出家》等多个剧目。随后,他们依据这些基础,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,紧锣密鼓编排了新 渔鼓戏郑板桥系列剧之一《审衙役》。2006年4月29日,沾化渔鼓戏《审衙役》一亮相就在第四届中国小戏艺术节上获得七项大奖。2006年5 月,沾化县委、县政府把传承保护发展好渔鼓戏,作为推动沾化文化大发展大繁荣,建设文化强县的突破口,专门召开县委常委会议研究沾化渔鼓戏的挖掘保护传承 措施,并将沾化县吕剧团改称为沾化渔鼓戏剧团,给予相应的扶持政策。
2006年10 月,沾化渔鼓戏剧团应文化部邀请进京演出大获成功,受到有关专家高度评价。同年底,渔鼓戏被列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。2008年6月,沾化渔鼓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。
"与其说我们拯救了渔鼓戏,不如说渔鼓戏拯救了我们。戏是演员的命,戏好,剧团才好,艺人才好。我们的渔鼓戏曾经四获全国小戏最高奖--中国戏 剧奖,今年又获得了山东省精神文明建设文艺精品工程奖。"王春贞说。随后,他们创作表演的曲目曾多次获得国家的大奖。中国剧协艺术发展中心主任、著名戏剧 评论家周光对他们给予高度评价,并计划组织沾化渔鼓戏剧团进京进行渔鼓戏郑板桥系列剧专场演出,同时,推荐该剧团与其他省区签约巡回演出。
群众又看到了久违多年的渔鼓戏,都非常喜欢,这迅速打开了演出市场,很多农村邀请剧团演出,同时沾化区将渔鼓戏演出作为文化下乡的主要载体,组 织多种形式的演出,剧团的演出范围也逐渐扩大到周边的阳信、滨城、博兴以及东营、黄骅等地,演出剧目也由单纯的演出渔鼓戏剧目,发展到以渔鼓戏剧为主,辅 以相关主题的综艺节目,使传统戏曲艺术焕发了勃勃生机,满足了不同观众的需求,现在每年演出200多场、收入40多万元。几年来,该剧团每年都要从艺术学 校挑选优秀人才,为剧团注入新鲜"血液",剧团演职人员由2005年的24人,发展到现在的36人,剧团有3人晋升为国家一级演员,5人晋升为国家二级演 员。